Powered By Blogger

2007年6月11日

泡茶的方法~~茶之風味 ~~清香魚片

簡要地敘述一下泡茶的方法:
茶壺內約放入1/3壺的茶葉,用熱開水沖入,加蓋讓茶葉浸泡約1分鐘左右,即可倒出茶湯,隨用隨沖,至茶湯無味,即可將茶葉倒棄。
一般而言,除了綠茶類的沖泡水溫較低以外,其餘沖泡茶葉的開水溫度都不宜太低,才能將茶的香氣與滋味沖泡出來。
「茶葉用量」及 「沖泡水溫」的參考表:
分類 發酵度 茶名 外型 置茶量 沖泡水溫
不發酵茶 0% 碧螺春茶 細嫩捲曲 1/4壺 75℃
龍井茶 劍片狀 1/4壺 75℃
綠茶粉 粉末 1茶匙 70℃
部份發酵茶 15% 包種茶(清茶) 自然彎曲 5分滿 90℃
20% 花茶(香片) 細條狀 1/4壺 85℃
30% 烏龍茶 半球狀捲曲 1/3壺 95℃
40% 鐵觀音茶 球狀捲曲 1/3壺 95℃
70% 白毫烏龍茶 自然彎曲 5分滿 85℃
全發酵茶 100% 功夫紅茶 細條狀 1/4壺 95℃
紅茶茶包 細碎 1包 90℃
後發酵茶 100%以上 普洱茶、磚茶 緊壓成塊狀 1/4壺 100℃
以上圖表所列 「置茶量」及 「沖泡水溫」,乃供初識茶者參考之用,所列各項數字只是「約計」之詞,並非是「絕對」的。
至於如何得知水是幾度,也不一定要用溫度計去量度,有時甚至可以憑「感覺」來決定。
大致是將水煮開後,置放短短的時間即可用來沖泡茶葉。
以下舉例說明之:
用水壺煮3杯(即60Occ)的水,水滾沸後,即熄火,打開壺蓋,大約3分鐘後,水溫降至80℃左右,大約5分鐘後,水溫至75℃左右。
至於茶葉浸泡的時間,通常是1分鐘左右,
例如:
第一泡的時間約1分鐘,即可倒出飲用;
第二泡的時間亦約1分鐘即可倒出;
第三泡則開始稍微延長茶葉浸泡的時間,約1分15秒左右;
接著第四泡、
第五泡的浸泡時間各約1分40秒及2分15秒──浸泡時間約為前一泡時間再增加15秒、25秒、35秒……等,依此類推,直到茶湯顏色變淡或茶葉無滋味為止。
了解茶的湯色、香氣與滋味(見下列參考表),有助於茶肴的調理;但色、香、味三者牽涉到人的視覺、嗅覺與味覺這三種「感覺」;尤其後二者是很抽象的,難以用文字具體地描述,因此,以上附表亦只是供參考之用。
雖說「無苦無澀不為茶」,但若茶湯很苦很澀,就不是理想的茶湯了,
例如:
白毫烏龍茶(東方美人茶)琥珀色般的茶湯顏色,卻變成暗沈的褐色,就不是理想的茶湯了。
湯色、香氣、滋味 參考表
分類 茶名 湯色 香氣 滋味
不發酵茶 碧螺春茶 黃綠 菜香 甘滑清鮮
龍井茶 黃綠 菜香 甘滑清鮮
綠茶粉 綠色 菁香 菁味、微苦
部份發酵茶 包種茶(清茶) 金黃色 花香 清爽、甘滑
花茶(香片) 蜜黃色 花香 三分花香、七分茶味
烏龍茶 金黃至黃褐色 花香 甘潤醇厚
鐵觀音茶 黃褐至褐色 果香 醇厚、略帶果香氣
白毫烏龍茶 琥珀色 熟果香 微甜甘潤
全發酵茶 紅茶 紅色至暗紅 麥芽糖香 醇厚、微澀
後發酵茶 普洱茶、磚茶 紅褐至褐色 陳香 醇厚回甘
磨好茶粉,做出佳肴
除了茶湯的使用,烹製茶肴有時亦需將茶葉研磨成茶粉來使用。
研磨茶粉,可用食物調理機或其他研磨機來製作,也可以使用研缽,用手工將茶葉研磨成粉末狀。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研磨茶粉,也可以用茶包內的碎茶末代替,
通常一個茶包的量約1茶匙,但是品質較不細緻。
茶葉要有舒展空間
沖泡茶葉時,無論使用的是壺或杯或其它泡茶器具,不可將茶葉塞的滿滿的。
茶葉必須有舒展的空間,才能將它的香氣與滋味發揮出來。

茶之風味
泡好茶湯 ,調出美味 若是要利用「茶湯」來烹製茶肴,則能否沖泡出好茶湯,便決定了茶肴的美味與否。
一般來說,泡茶的方法並無嚴格的規定,只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參閱下列圖表)。
而想要泡出一壺好茶,不妨掌握
泡茶的三要素「茶量」、「水溫」及「時間」。
例如:
茶葉的用量及沖泡水溫,會受茶葉條索緊結度影響,條索越緊結者,茶葉用量越少,而沖泡水溫則越高。
又如:茶葉越細碎或越細嫩者,像「芽茶類」的茶葉,沖泡後越快出味,茶葉的用量就要少一些。當茶葉外型揉捻成自然彎曲、較膨鬆者,
例如:包種茶、白毫烏龍茶等,約需半壺的茶葉量。
當茶葉外型揉捻成半球型或全球型時,例如:烏龍茶等,則約需壺的三分之一茶葉量。當然,亦可視「個人口味」,調整茶湯的濃淡程度,亦即置茶量並非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稍作斟酌的。

清香魚片
材料:
鮭魚1~2片 (約半斤)
清茶(包種茶)
茶葉3大匙
滾水6杯
鹽、油少許
做法:
1.鮭魚片洗淨,瀝乾,用少許鹽抹過,醃5分鐘後,抹上一些油。
2.蒸盤內先抹少許油,再放入醃過的鮭魚片,上面擺幾片茶葉。
3.鍋內煮約6杯滾水,將茶葉投入水中,繼續用大火煮至滾沸,然後移入前述蒸盤,加蓋,大火蒸約10分鐘,取出,則可食用。
代用茶:
龍井茶、花茶、烏龍茶。
註:
◆魚肉醃的時間太長,或蒸熟後悶在鍋內太久,均會變得老硬。

作者﹕林淑珠(台視文化出版)